제목   |  [12/2] 拒绝刻板印象,打破常规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작성일   |  2022-11-23 조회수   |  13896

拒绝刻板印象,打破常规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拒绝刻板印象,共建平等尊重的校园氛围|东城实验学校(中学校区)2019年春季社工课堂开课啦!_特质

 

 

  短视频平台意外爆红的梗“二十岁就别再穿成小孩子模样了”。而这个梗的爆火,来自于短视频平台的创作。

  手拿保温杯,佝偻着身子,带着一头银色假发,皮带外露,挺着啤酒肚,深色条纹衬衫,这些中老年的标志物出现在视频中,可青涩懵懂的脸庞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为何模仿中老年人可以引发网友的追捧与喜爱呢?

  在此视频发出后,许多网友纷纷调侃“这衣服我爷爷才穿”“这穿上我跟教导主任完全分不出啊”等。追根溯源不过是索绪尔认为的符号主义,而符号主义通俗来说人们对衣服的定义不同,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因为一类人群有着相似的工作、生活,他们的衣着也会固定化,从而对这类衣着进行命名。正如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所强调的,社会中的人都在某一意义上进行着表演,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要求在前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衣服被符号化,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校园中常常出现的北面羽绒服,脚踩着椰子运动鞋,还有之前的网络热潮穿搭“全员恶人”等;不穿袜子的豆豆鞋、爱马仕皮带、紧身牛仔裤、金链子、BOY的T恤成为了应该远离的“社会人”穿搭。而在视频里,宽大的西装裤,外露皮带,拿着黑色公文包,深色条纹衬衫,这一形象也成角色转变的服饰表达。

  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短短60s视频里,除了开怀大笑之外,更多的是人们对中老年的刻板印象。视频中的人会急急忙忙去强势抢购折扣鸡蛋,或是翘起二郎腿围观别人下棋,或是去街上踩扁塑料瓶。我们被困在信息茧房中,回音室效应遮蔽了认知视线。这些低素质的行为不知不觉成为了中老年人的代码,一些无形的标签。

  但实际上,当前互联网对老年人的重新塑造早已不可逆转,根据CNNIC第50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5.8%。短视频平台中的“银发网红”也已经随处可见,生活水平和素质水平明显提高的中老年群体不该再被负面的刻板印象所束缚。

  而更多的刻板印象是在“过了60岁,就不能太成熟了”“过了8岁,就要穿得成熟稳重”等新鲜话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视频中的老人换上年轻大学生的时尚穿搭,小孩子换上所谓的“大人衣服了”,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身份规范训诫,来自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与关怀,希望孩子们二十岁时有着二十岁该有的担当与成熟。孩子们通过这种幽默的软反抗,温柔地回应着这些束缚,反击这些刻板的印象,打破了对年龄的定义,构建出不拘于某个圈层的自信与向往。在以前总用着“到什么年纪,干什么事”,这是基于过往时代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一种分工逻辑和身份要求,是一种时代条件下的生存无奈。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别再穿得像个孩子”这个话题让我们对年龄的刻板认知有一个冷思考,对中老年人群体概念的刷新,许多事物本身不该被定义,打破常规,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生词】

1. 佝偻 [ gōu lóu ]:背部向前弯曲。

2. 青涩 [ qīng sè ]:原指果实尚未成熟,现在多用来形容人不成熟。同时也形容人未经历世事,简单纯洁的样子。

3. 懵懂 [ měng dǒng ]:糊涂、心里不明白。

4. 心照不宣 [ xīn zhào bù xuān ]: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出来。

 

 

 

 

 

 

 

 

 

 

 

 

 

 

 

 

 

 

 

 

 

 

 

 

 

 

 

 

 

 

 

 

 

 

 

 

 

 

 

 

 

 

 

 

 

 

 

 

 

 

 

 

 

 

 

 

 

 

 

 

 

 

 

 

网址:http://views.ce.cn/view/ent/202211/03/t20221103_38207835.s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