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7/19] 你身边的汽车可能在“偷窥”你 작성일   |  2022-07-08 조회수   |  8229

你身边的汽车可能在“偷窥”你

 

 

 

  被各种摄像头和传感器“武装到牙齿”的智能汽车,会不会成为不法分子偷窥个人隐私的猫眼?车内行车记录仪的实时影像会不会被其他用户“一键解锁”,让自己沦为透明人?

  这些令人细思极恐的问题,不再只是科幻电影、惊悚片中的谈资,而已成为现实生活中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不久前,小鹏汽车官方表示,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安全法规的要求,暂停“App端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功能”。

  无独有偶,长安、比亚迪、日产等车企也先后禁用了旗下产品类似的远程观察功能,而在“高合行车记录仪疑似泄露隐私”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热议后,高合汽车也发布声明称“车车互联”功能正根据国家最新法律的要求进行更新。

  事实上,车外远程拍照、远程摄像等功能被集中下架,并非毫无预兆。

  记者从多家车企了解到,车载远程摄像头之所以被集中紧急叫停,是因为有关部门对汽车数据安全的管理日趋严格。

  从2021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因保证行车安全需要,无法征得个人同意采集到车外个人信息且向车外提供的,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包括删除含有能够识别自然人的画面,或者对画面中的人脸信息等进行局部轮廓化处理等。

  显然,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帮助企业筑牢“红线”意识,保护消费者隐私,让智能汽车行业更规范、更健康地发展。然而,原本被车企当作产品亮点甚至核心卖点的功能突然被取消,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障?今后车企在产品研发、宣传中,又该如何寻找智能化技术发展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点?

  要当“用户型企业”?先戒掉过度宣传

  “我就想知道,之前厂家对手机远程直播功能、手机车外远程拍照功能和远程智能泊车技术宣传得如此卖力,却没有及时提醒我们,这些功能可能会因为法规政策调整而下架。”来自天津的姚小平购买了一辆智能电动车,并选装了远程智能泊车系统订阅服务。“我们买车多少是冲着这些功能和技术来的,现在功能没有了,这些钱厂家还打算退还吗?”

  有部分用户表示,不能接受“说好的功能就这样落空”,要求车企尽快恢复相关功能。

  有分析指出,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领域出台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不仅有助于防范化解汽车数据安全风险,保障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同时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从世界各国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发展脉络来看,技术进步绝不能脱离法律监管的缰绳。”资深汽车媒体人、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杨小林认为,在智能汽车起步阶段,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有部分企业蒙眼狂奔,但注定不可持续。

  “许多企业为了凸显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为了体现自己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往往会端出车辆远程控制、在手机App上查看车载远程摄像头等功能。尽管这些功能让消费者备感新奇,也提升了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却埋下了汽车数据安全的隐患。”杨小林举例说,如今智能汽车内外搭载摄像头已十分常见,但私家车不能等同于移动监控设备,通过智能汽车实现手机车外远程拍照,既可能侵犯其他路人的肖像权,也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无论是车载摄像头记录图像数据,还是其他传感器数据,一旦稍有不慎,野蛮生长的智能汽车就可能造成数据安全问题。”他告诉记者,《规定》就像为汽车数据安全戴上的“紧箍”,“长远来看,法规趋严有利于智能汽车行业的规范化,避免危害公共安全或侵犯个人隐私。”

  《规定》明确指出,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通过显著方式告知个人相关信息,取得个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而当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时,汽车数据处理者还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满足限定处理目的、提示收集状态、终止收集等具体要求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等其他要求。

  也有分析认为,考虑到汽车研发流程复杂,往往要耗时两三年,部分车企在研发、推出车辆远程拍摄等相关功能时,关于汽车数据安全的监管政策尚未落地。因此,可能出现产品功能刚用不久就被下架的消费纠纷。

  杨小林提醒说,一方面,在新车、新服务的研发过程中,车企应提高合规意识,避免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在宣传、营销活动中企业应该更加谨慎,充分告知用户政策变化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

  在他看来,部分车企在宣传产品功能时忽略了监管层面的风险,没有及时、充分地提示过消费者“相关服务可能被下架”。

  “至少在去年《规定》公开发布并实施后,相关企业应该与购买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及时沟通,告知风险并协商解决办法。要不然,消费者满心期待的现货,突然就变成了不能用的过期货,当然会觉得自己买车是被车企套路了。”

  安全警钟长鸣,在“红线”之上挖掘汽车数据富矿

  一边是日益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为保护汽车数据安全划出了红线;另一边则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智能化用车需求。车企不应再有侥幸心理,将涉及数据安全的技术当作卖点过度宣传,同时,还要认真探索用户便利性与数据安全之间的界限。

  这种寻找平衡点的游戏,可能是所有发力智能汽车赛道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处理汽车数据安全问题,要将个人信息与汽车运行信息区别对待。“对于个人信息要遵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要重视信息收集中用户的知情权;而对于汽车部件信息,相关企业在存储、传输数据时应符合相关政策要求。”

  在盘和林看来,寻找智能化用车需求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点,关键是要在授权数据、使用数据、存储数据的每一步都做到合法合规。“我们既要督促车企提升合规意识,也要倡导消费者注意维护自身权益,帮助消费者保护自己的数据安全和其他消费权益。”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在汽车智联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车内人机的数据种类、数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与车外人员、车辆甚至道路环境有关的数据量也变得空前巨大。“当车内车外、线上线下的各种数据交汇到一起,无疑需要主管部门居中调节。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企业、行业、社会乃至国家等各个层面的数据安全。”

  他告诉记者,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智能汽车产业、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自动辅助驾驶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汽车数据处理能力日益增强,暴露出的汽车数据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也日益突出。

  事实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智能化程度是各家车企一较高下的主赛道,甚至有车企不惜以“放卫星”的方式推出新奇功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然而,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化功能的需求,绝不能以泄露个人隐私,甚至牺牲汽车数据安全为代价。

  曹广平直言,随着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关于汽车数据安全的相关要求可能还会适时调整,要想避免此次“新功能突遭下架,用户懵圈”的纠纷,车企既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宣传;也要通过书面材料等方式,充分满足用户的知情权。

  毫无疑问,随着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逐渐健全,汽车数据安全的界限将愈发清晰。

  杨小林提醒说,对于车企来说,必须在产品研发之初便牢牢树立合规意识,避免“放卫星”式宣传;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要注意调整心理预期,不能将个人需求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

  他表示,寻找这个平衡点的过程不应成为零和博弈,而应该在各方充分沟通、相互尊重的情况下,安全、充分地挖掘智能汽车这座数据富矿。

  有调研结果显示,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的数据。其中既包含驾乘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目光、声音数据,还包括车辆地理位置、车内及车外环境数据、车联网使用数据等。据测算,到2025年,中国的智能汽车渗透率达80%,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

  诚然,汽车数据安全管理需要政府、汽车数据处理者、个人用户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智能汽车的明天究竟是造福社会的美好世界,还是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那般荒诞、那样细思极恐,需要所有参与方持续思考。

 

 

 

 

 

 

 

 

 

 

 

 

 

 

 

 

 

 

 

 

 

 

 

 

 

 

 

 

 

 

 

 

 

 

【生词】

1. 偷窥 [ tōu kuī ]: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暗中偷看别人隐私的行为。

2. 猫眼 [ māo yǎn ]:一种作用独特的小型反光镜(如背面被抛光的厚透镜),经常安置在高速公路上作标记,以便从汽车前灯反光。

3. 谈资 [ tán zī ]:谈话的资料

4. 无独有偶 [ wú dú yǒu ǒu ]:并非只此一个,还有一个可以和它配成一对的。表示两人或两事十分相似。

5. 侥幸 [ jiǎo xìng ]:因偶然因素而取得成功或免遭灾祸。

6. 零和博弈 [ líng hé bó yì ]: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故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7. 渗透 [ shèn tòu ]:液体缓慢地透到里面。

 

 

 

 

 

 

 

 

 

 

 

 

 

 

 

 

 

 

 

 

 

 

 

 

 

 

 

 

 

 

 

 

 

 

 

 

 

网址:http://tech.ce.cn/news/202206/23/t20220623_37787803.s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