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文学” 작성일   |  2021-10-18 조회수   |  1679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文学”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代表文学,这在现代同样适用。只不过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过往独领几百年风骚的文体在今时往往只能占据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潮头。

当潮水退去,回望我们年轻时为之痴迷的文字,也许会感慨,也许会感伤,也许会扑哧一笑,“原来,我还曾如此喜欢过它们”。

但无论怎样,这些或幼稚或矫情或浅薄的文字,承载了我们每个人年少时的无知与懵懂,以及对探索未知和未来世界的希冀与渴望。它们如同朋友,一度是我们亲密的伙伴。

 

80年代:最需要励志与爱情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百业待兴。大学生们谈论的不是未来会赚多少钱,而是诗词歌赋、人生抱负、经济改革、家国理想。

在那个年代,诗人是当之无愧的明星。“走到哪里,如果说自己是一名诗人,似乎马上就能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一位生于60年代的采访对象记得,在80年代的校园,穿米色喇叭裤、写朦胧诗是最酷的人才会做的事。“还有一个校友一心写诗,做出从大学退学的疯狂决定。”

生活在80年代的年轻人是神采飞扬的,也是浪漫多情的。80年代初,琼瑶小说被引进,这是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对爱情有如此细腻描写的言情小说。一时间,琼瑶小说成为年轻女性之间传阅的流行读物,也不乏男性读者慕名而来。当然,更多男生会选择看武侠小说,在刀光剑影的世界里体验一把做绝世大英雄的快感,让他们欲罢不能。

 

90年代、21世纪初:名著潮与悬疑、魔幻小说热

如果说对60后、70后来说,青春时期与之相伴的是朦胧诗以及路遥、琼瑶和金庸的小说,那么,对众多80后来说,他们的青春大约浸润在经典名著中。

90年代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井喷的时代。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王安忆的《长恨歌》,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些小说向人们展现了绮丽的文学想象和对现实的深刻映照。

这一时期也是网络文学兴起的肇始。初期网络文学尚未形成规模,作者们的作品只有被出版社看中,付梓成书之后才能取得报酬。后来出现了付费阅读模式,接着资本进场,整合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和出版社资源,网络文学变现模式得以实现,才有了网络小说遍地开花的局面。而线上阅读的方式,对青春文学的流行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当下:正青春的新世代都在读什么
随着网络小说和短视频逐渐攻城略地,以其为载体的文字和视频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青少年的心智。有人说:“在21世纪初盛极一时的‘青春文学’就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综艺、偶像剧和网文。”

当然,正如开放、多元是00后身上的标签,并非所有00后都一样。对更多人来说,他们阅读的“青春文学”,和80后、90后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

读一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可以记住多少内容,而在于当你读过这些书、经历过这些事、看过这些人的故事之后,才能成为现在的你自己。

 

 

 

 

 

 

 

 

 

 

 

 

 

 

 

 

 

 

 

 

 

 

 

 

 

 

 

【生词】

1. 懵懂 [ měng dǒng ]:指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

2. 井喷 [ jǐng pēn ]:原意是石油业专业用语,网络中意指“火爆”、“热门”的意思,比如某件人或事一个时间段突然活跃起来

3. 肇始 [ zhào shǐ ]:开始。

4. 付梓 [ fù zǐ ]:古时雕版刻书以梓木为上,后因称书籍刊印为“付梓”。

 

 

 

 

 

 

 

 

 

 

 

 

 

 

 

 

 

 

 

 

 

 

 

 

 

 

 

 

 

 

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VJGVRS051285EO.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