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的NFT,防得住盗版防不住小偷?
NFT作品为何如此火爆
如今动辄数万美元的NFT作品,最早诞生于2017年,著名的区块链平台以太坊推出过一个名叫“CryptoPunks”的像素头像项目,当年免费就可领取。直到2021年,随着NFT作品屡屡被拍出天价,众多明星纷纷入场,NFT也开始被更多人所知晓。
“NFT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种非同质化代币,本质上是加密货币的一种。”南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研究员苏明介绍,NFT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在区块链平台上得到确权,也就是获得了唯一身份,且不可篡改和复制。而且理论上,“万物皆可NFT”,利用NFT技术所形成的数字资产可以是一张动图、一幅画、一个头像、一段视频,甚至是一段文字内容。
正是由于NFT的特性,也让艺术品收藏行业、影视音乐出版行业以及艺术品创作者们如获至宝。
“NFT和艺术收藏品捆绑确权使其流通、转移变得更容易,而且能保证艺术品交易的安全性。”苏明解释道,NFT的不可替代性令造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就解决了艺术品收藏者长期被赝品所困扰的难题。
NFT藏品可以实现资产的确权,方便交易流通,从而提高变现效率。而且,按照不同平台的交易协议规定,NFT藏品的每一次交易都可以让其之前的历任所有者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
同时,在影视、音乐等盗版猖獗的行业,NFT可以解决版权保护的问题。NFT的确权正是创作者所需要的不能被篡改的版权声明,这种确权能为原版的保值提供最可靠的证明。“NFT技术使得盗版追踪变得容易,因为一个作品在区块链上拥有唯一ID。而且对于盗版,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不符合的ID无法正常观看或收听。”苏明说。
未来,NFT最理想的应用场景还有尚未成型的元宇宙,在现有的认知中,元宇宙要与现实场景打通,那NFT便是连接虚拟和现实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现实世界里有什么东西,元宇宙里就可以有什么NFT,交易可以通过NFT完成。可以预见,NFT在元宇宙中将拥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什么决定了NFT的价值
近两年,看似很普通的东西经过NFT的“点化”,就摇身一变,成了数字藏品,身价倍增。这一天一地的价格也让人有些看不懂,NFT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同样是NFT,价格差别为何如此之大。
“如果把NFT藏品看成是实物收藏品,其价值就不难理解。”苏明解释,决定一件实物藏品的价值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创作者本身艺术水平的高低,二是作品被大众认可的程度,即其共识价值的高低。NFT藏品也同样遵循这一价值规律,就像拍出了天价的《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是创作者从2007年5月起耗费13余年创作完成的,作品中有一些独到的艺术价值。作品通过区块链平台拍卖,因为大家也认可其价值,所以最终价格炒到了6000多万美元。
此外,NFT藏品之所以具备价值,也因为其存在一定的情感因素。苏明举例说,比如有的人恰好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如果有一个冰墩墩NFT藏品,就会唤起当时的美好回忆,NFT藏品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那么这个NFT对收藏者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怎样才能避免NFT被盗
NFT市场的火爆,也引来了一些人的觊觎。“尽管区块链中采用的数字签名技术保证了私钥难以破解,但黑客还可以通过钓鱼链接让用户泄露信息。”苏明解释,证明NFT的所有权依赖于它的私钥,私钥就相当于电脑上存储的一个秘密钥匙,如私钥持有者在电脑上打开了钓鱼软件或者其电脑被黑客恶意安装了木马病毒,都可能导致私钥的外泄。拥有私钥的人就成为NFT的拥有者,可以对NFT售卖。
以目前的技术,一旦NFT被盗走,被追回的几率十分渺茫。“因为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假设NFT转移到某个地址,最多只能看到那个地址,而无法对应使用这个地址的人,因此没办法追回。”苏明说。
而且,由于在定性、定价、取证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在目前的法律背景下,包括NFT在内的虚拟资产能否得到法律保护仍存疑问。
如何保护好自己的NFT?由于目前比较常见的盗取NFT的方法是利用钓鱼邮件,即通过邮件链接的形式,引诱操作者把数字钱包连接到虚假网站,而后窃取NFT。因此,苏明建议,第一,千万不要点开来路不明的链接;第二,千万保管好NFT私钥,一旦私钥或助记词泄露,这个账户就再也不属于你了,因此不要在任何场合向任何人泄露私钥;第三,有些操作最好在不联网的状态下进行,尽量不要让私钥上网,此外还可以通过保险箱、硬件钱包等传统方式保管私钥。
【生词】
1. 动辄 [ dòng zhé ]:动不动就。
2. 篡改 [ cuàn gǎi ]:用作假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3. 赝品 [ yàn pǐn ]:伪造的东西(多指文物等)。
4. 猖獗 [ chāng jué ]:凶猛而放肆。
5. 觊觎 [ jì yú ]:希望得到(非分的东西)。
6. 渺茫 [ miǎo máng ]:①由于遥远而模糊不清。②由于没有把握而很难预料。
7. 窃取 [ qiè qǔ ]:以不合理的手段取得。
网址:http://tech.cnr.cn/techyw/technews/20220516/t20220516_5258282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