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你的城市,还有报刊亭吗? 작성일   |  2019-04-19 조회수   |  3815

 

你的城市,还有报刊亭吗?

 

 

 

你有多久,没在报刊亭买过杂志报纸了?

曾经,报刊亭可能是除了菜市场和博物馆外,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载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它像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曾经的我们,或许是某本杂志的粉丝,会在每月固定的日子去固定的书报亭,与店主有一份心照不宣的交集。如今,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作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报刊亭早已变了模样,甚至正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你的城市,还有报刊亭吗?

 

 

呼和浩特:曾经的报刊亭 现在的小卖部

“‘报刊亭’这仨字我都快回忆不起来了。”生活在呼和浩特的郭伟伟说,在她的印象中,报刊亭是不经意间从生活中消失的。如今走在呼和浩特的路上,已经看不到多少报刊亭了,偶尔遇到还在营业的,也都摆满了零食以及各种饮料。

 

“我是2005年来呼和浩特工作的,那时候街上的报刊亭还随处可见,我也会定期去买报纸杂志。”郭伟伟说,“现在单位给定了报纸,杂志一般都在便利店和网上买了。现在的报刊亭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街边的小卖部。”

 

 

上海:报刊亭是现代大都市的小情怀

“以前每天去报刊亭买杂志,就像现在每天上班打卡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毕业快十年的秦女士是某周刊的忠实粉丝,上大学的时候,她每期都会买。“那时候觉得很贵,每本要15元,毕业时回想,自己最大的财富应该就是那些一期不漏的杂志。”

 

秦女士感叹,曾经分布在上海的各个角落的报刊亭,体现了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极具情怀与温度的一面。“虽然现在手机里装了好多电子书APP,但始终觉得缺点什么,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吧!”

 

 

合肥:卖零食成了报刊亭生存的救命稻草

“智能手机和网络阅读的普及对实体刊物的冲击很大。”在安徽合肥,50多岁的欧女士从2013年开始经营报刊亭,如今她的报刊亭里只有寥寥几本杂志,报纸也已经不再卖了。

 

“早上摆多少份报纸,到晚上关门还是多少份,完全卖不动。”欧女士说,报刊亭是他们夫妻俩唯一的收入来源,“报刊没人买,但我们还得生活,只能靠卖水、卖零食、打印、复印、代缴水电费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来维持生计。”

 

 

厦门:“豆浆油条一张报”的日子或为追忆

报刊亭数量的减少,让许多有读报习惯的中老年人不得不开始学习用电子产品获取信息,但他们还是怀念去报刊亭购买报纸的感觉。

 

王先生是一位“老厦门”,在槟榔东里居住超过30年。“豆浆油条一张报”是他每天晨练完回家的标配。王先生回忆说,之前在湖明路上有一座报刊亭,每天晨练后,他都会顺路买上早餐和报纸。“不知何时开始,报刊亭消失了。”他感叹,“现在想要买报纸,得徒步一公里多到莲坂天桥下面的报刊亭,真的很不方便。”

 

 

武汉:保留报刊亭,是保留老报人对它的怀念

在62岁的医务工作者张先生看来,城市报刊亭的多少、读报人的多少、报纸质量内容的好坏都与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我一直喜欢读报,喜爱报刊亭。”张先生介绍,由于自己工作的原因,年轻时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城市,行李一放,就到酒店门口找报刊亭、买报纸。“虽然现在其它形式的媒体很多,平时阅读也很方便,但它们都缺乏那种报纸那种扑面而来的那种震撼和满足感。”张先生说,“我希望每个城市尽可能保留报刊亭,保留报纸,保留我们这些老报人对它的怀念。”

 

 

长沙:一天就赚三四块,坚守只为情怀

“算起来,我们这家报刊亭开了都快20年了。”蔡奶奶在长沙市一中附近经营一家报刊亭,售卖报纸、杂志为主,矿泉水和零食卖得很少。说起经营状况,蔡奶奶叹了口气,“以前报纸卖得好,现在生意不行了,年轻人都看手机去了,现在来光顾的都是附近的老街坊。一天下来,也就二十多个老顾客来买报纸,总共就赚三四块钱。”

 

蔡奶奶说,这家报刊亭原本是他老伴儿在经营,但6年前老伴儿生病去世了。“其实这几年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但这是老头子的念想,我和儿子会坚持到撑不下去的那天。”

 

 

南宁:光顾报刊亭的人通常是买水或者问路

广西大学正门有两家报刊亭,其中一家已经关闭。另外一家报刊亭的柜台上摆满了零食和饮料,只在不显眼处放着《南宁晚报》《南国早报》两份报纸。

 

为了贴补家用,50多岁的廖先生去年9月从玉林来到南宁,在儿子承包的报刊亭帮忙。廖先生说,报刊亭位于公交站和地铁口交接的地方,光顾的人并不算少,但通常都是买水或者问路,真正询问书报杂志的却没有几个。

 

廖先生算了一笔账,一个月的租金要1000多元,基本月利润刚抵消租金,剩余的没有多少。“一份报纸才卖2毛钱,手机上信息那么丰富又新鲜,年轻人基本不会买报纸来看的。等今年9月份合同到期,我们就不做了。”

 

 

海口:到报刊亭去翻一翻、看一看是情怀

“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读一下自己喜欢的报纸或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家住海口的李女士说,定期阅读杂志和报纸,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手机不离手,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我来讲,回家的途中或晚上散步的时候在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才是‘生活’”。

 

李女士还感叹,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我也还是希望到报刊亭去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重庆:怀念报刊亭,就像怀念自己的青春时光

沙坪坝区是重庆的文化区之一,南开中学就位于沙坪坝区核心商圈附近。对于不少南开学子来说,学校门口的报刊亭是他们学生时代最重要的回忆。

 

2015级学生王珊珊回忆说,在高三的紧张时刻,去学校门口的报刊亭买上几本杂志是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之一,“我们会把自己买的杂志在全班传阅,大家一起分享,在当时这是班里的一个‘传统’。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那些报刊亭,怀念它们,就像怀念我的青春时光。”

 

 

乌鲁木齐:刊物寥寥 副食品成为报亭“主角”

今年57岁的陈怀英,已经从事了20年报刊亭生意,从乌鲁木齐铁路局商圈搬迁到汇嘉时代旁,她见证了这座城市报刊亭的历史变迁。

 

“现在手机上各种新闻资讯应有尽有,没有多少人会再专门跑来买报纸了。以前一天能卖五十多份报纸,现在我都不敢进报纸了,一天十几份都卖不到。”如今在她的报刊亭里,报纸被放置在了货架的最底层,刊物也是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零食、饮料、香烟等副食品。

 

 

 

 

 

 

[生词]

1. 报刊亭 [bào kān tíng] : 报刊亭即是指在公共场合售买报刊杂志的小型活动房屋。

2. 承载 [ chéng zài ] : 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3. 心照不宣 [ xīn zhào bù xuān ] : 彼此心里都明白,不用明说。

4. 交集 [ jiāo jí ] :(不同的感情、事物等)同时出现

5. 模样 [ mú yàng ] :A. 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

                                   B. 表示约略的情况(只用于时间、年岁)
 
C. 形势;趋势;情况

6. 浩特 [ hào tè ] :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自然村,也指城市。[蒙]

7. 偶尔 [ ǒu ěr ] : A. 间或;有时候

                               B. 偶然发生的

8. 情怀 [ qíng huái ] : 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

9. 角落 [ jiǎo luò ] : A. 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处的凹角

                                  B. 指偏僻的地方

10.稻草 [ dào cǎo ] :脱粒后的稻秆。可打草绳或草帘子,也用来造纸或做饲料等。

11. 寥寥  [ liáo liáo ] : 非常少

12. 震撼 [ zhèn hàn ] : 震动;摇撼

13. 冲击 [ chōng jī ] : 强大的水流或其他力量迅猛撞击
 

 

 

 

 

 

 

 

 

网址: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9/0419/c58278-31038207.html

인쇄하기